精益画布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Last updated
Was this helpful?
精益画布( Lean Canvas)是早期创业者用于梳理创业思路(主要是商业模式)的一种方式。
精益画布通过对创业的思考,寻找市场的切入点,明确项目的价值,发现核心竞争优势着手点,定义盈利模式,确定接触用户的渠道,最终形成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,它是以可视化的形式,帮助创业者验证项目可行性,从而避免不不要的弯路,帮助降低甚至化解风险。
作为产品新人,在进行企业和产品分析时,没有头绪,缺乏逻辑,通过精益画布能够帮助聚焦关键点,更快学会如何分析,使得创业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,提高创业成功率。
精益画布模板
精益画布模板由9个部分组成:
客户群体细分 Customer Segments
列出最主要的三类目标客户
列出最可能成为早期用户的客户群体
问题 Problem
最需要解决的1-3个问题
现在替代解决方法
解决方案 Solution
产品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或特点。
独特价值主张 Unique Value Proposition
简单有力地陈述你为何与众不同、值得购买?
独特解决了客户什么问题?
渠道 Channels
获得顾客的营销通道
收入分析 Revenue Stream
收入模式、收入、顾客生命周期价值、毛利率。
成本分析 Cost Stucture
成本结构:获客成本、显性成本、隐性成本。
关键指标 Key Metrics
推进业务增长的关键指标。
竞争壁垒 Unfair Advanctage
无法被对手轻易复制或被对手轻易用钱买到的竞争优势。
精益思想是适用任何组织消除浪费、创造价值的最强有力的工具。
五个原则 精益思想可以概述为5个原则:
精确地定义特定产品的价值; 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; 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; 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; 永远追求尽善尽美。 清楚地了解这些原则,然后将这些原则一起加以实践,管理人员就可以充分利用精益技术,保持稳定的发展。
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。价值只能在由最终客户来确定,而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。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,通过与客户的对话,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。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,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做的事是必要的,否则价值的定义肯定会被曲解。
识别价值流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、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,即浪费。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,共同发现浪费,消除浪费。
流动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,如部门的分工、大批量生产等等。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。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,用持续改进、JIT、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。
拉动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,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,然后倒推至,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,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。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能抛开预测,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。
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,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目标,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,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,不断地持续这改边过程。
精益小屋(Lean house)是基于精益思想延伸出的一种结构化知识。它由4个部分组成,分别是:
顶层
价值交付
中层
尊重他人
产品开发流
持续改善(Kaizen)
底层
领导力
价值交付是精益的目标,通过中间支柱的思想与方法实现精益的目标,向客户交付价值。在实施精益的过程中,领导力是精益的基础。领导者要改变原来命令和控制的管理方式,转变为支持者、教育者来领导团队。
在精益创业出现之前,硅谷流行一种叫做GBF(Get Big Fast)的创业思维。依赖于天才人物的天才设想,所有的赌注都集中在发布那一刻。所以GBF又被形象地称为“火箭发射式创业思维”。
在这种思维模式中,用户需求和痛点被认为是已知的,依赖于完美的计划和执行。而之后出现的精益创业思维认为用户需求和痛点是未知的,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差别。
想象的用户痛点 ≠ 真实的用户痛点 想象的解决方案 ≠ 有效的解决方案
精益创业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用户的准确需求,不断尝试去逼近最有效的解决方案。简而言之,就是低成本地快速试错,这也就是精益思想的价值。
杰弗里·摩尔在《跨越鸿沟》一书出提出三个基本观点。
找到痛点:找到用户使用产品的关键痛点,挖掘出细分市场,通过单点突破的思维跨越鸿沟。
以点带面:以单个细分市场来撕开整个市场。
聚焦与快速决策:在单点突破之前,不需要考虑后续的动作和市场布局。
冯·希波尔在《大众创新》中提出,在心产品或新技术的采用者中有一类人能对创新做出贡献,称作“领先用户”。他们对技术敏感,有创新的欲望,不仅局限于自己使用,还会积极为使用场景中的痛点找到解决方案。领先用户理论让用户从最初就融入创业过程,这一点与精益创业理论完全相同。
克里斯坦森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阐述了初创公司如何在用户痛点与产品解决方案的把握上,创造差异性,从市场的边缘切入,最终进入市场主流,颠覆行业巨头。
什么是不精益创业? 创业最大的损失是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用。
需求找错
痛点不痛,刚需不刚。
刚需:极大提升效率、极大降低成本、极大提高用户体验。
解决方案做错
并不是每一种方案都有效且合理
闭门造车
害怕别人把黄金点子偷走。
只有想法就担心BAT抄袭,藏着掖着,闭门造车一年。
不和用户接触,做一个东西完全没人要。
过早优化、过早扩张
核心需求还没有验证,就开始补充周边功能,就开始规模化。
精益创业的三部曲
需求探索
找到用户痛点
用常识来排除90%的风险,去伪存真。
头脑风暴,领导要少说多听,不要轻易定调。
寻找核心用户
一对一访谈
做出总结,判断想象中的用户痛点与实际调研的结果是否一致。
用户验证
找出最需要验证的问题。
针对这个问题,设计出一个最简单、最有效的MVP,推给核心用户体验。
收集数据、亲自体验,然后再次访谈。
验证假设。
效果不佳,果断改变问题。
效果佳,进入推广阶段。
中间状态,逐步改进产品。
推广
黏着式
要求新客户的增长大于老客户的流失
付费式
要求用户的终生价值大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。
病毒式
要求病毒指数大于1,是toC领域最高效的推广方法。
警惕精益的六个局限性 精益只是战术,战术再好也弥补不了战略错误。
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要验证的东西都去做MVP。 因为时间成本太高,所以只会选择风险最大、最需要验证的部分去做MVP,其他的就用常识进行判断和筛选。 有时做MVP会错失一些机会,特别是在竞争积累的时段,做MVP可能会让你失去先机。 产品的实体性越强,开发中的“精益性”就越少。 一般来说,互联网产品的实体性较弱,精益的空间很大,你想验证什么,就可以有很多非常简单、轻便的方法去验证,可能三天时间就做完。 在某些时候,向用户寻求建议的价值不大,很多颠覆性的产品不需要“精益”。 精益会给创业者造成一些感知上的误区,比如认为只要专注于产品就够了,产品做的好,销售就会随之而来,这个观点是错误的。 精益还会带来一个副作用,那就是“习惯性放弃”。
参考资料 [1] 埃里克·莱斯.《精益创业》 [2] 程浩.《精益商业思维》 [3] 龚焱.《精益创业方法论》 [4] 杰弗里·摩尔.《跨越鸿沟》 [5] 冯·希波尔.《大众创新》 [6] 克里斯坦森.《创新者的窘境》 [7] 肖恩·埃利斯.《增长黑客》